我市在全省“编制周转池”制度改革中有效使用周转编制资源,加强编制管理创新,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部署要求。
近期,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我市“编制周转池”改革落实进行专题报道。注重资源投放重点化。注重将有限的周转池编制资源投向群众关切的教育、卫生等行业,解决民生行业发展人才保障问题。如市第三人民医院利用469名周转池在2019年引进中级人才114名和4名博士研究生,90名中级人才正在引进中。注重资源配置动态化。打破教育编制“一定终身”和“资源固化”现象,实行动态核算和动态调整,解决市区总量不足、农村存量不活和城乡不均等结构性矛盾,通过编制核算将分散的闲置编制整合,发挥编制使用聚合效应。2018年市辖区核定551名周转池编制保障10余所新建校区发展需要,2019年利用周转池编制保障全市教师招聘1568名,为历年最多。注重资源管理创新化。为配合推进教育改革,在市辖区实行教育“大编制”管理,编制、人社部门对市辖区编制岗位实行总量控制,将编制岗位调整权限下放区级管理,2019年市辖区根据“县管校聘”改革需要,动态调整编制160余名,有效破解了当前“县管校聘”和“无校籍管理”和集团化办学等教育改革中编制、岗位的制约。注重资源管理制度化。坚持从制度规范入手,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。在全省率先出台公立医院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使用管理办法,建立周转池编制使用、管理、动态调整、人员进出等制度体系。